小龙虾病害的预防
小龙虾的疾病主要有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引起的两大类。非生物因子引起的疾病是指缺氧、温度过高或过低、龙虾养殖水体的pH值过高或者过低、农药及其他有毒有害物质对水体的污染引起的疾病。生物因子引起的疾病是指病毒、细菌、真菌、原生动物等有害病原体引起的疾病,及小龙虾养殖过程中由于饲料投喂不足而引起的营养不良和操作不当引起的应激性反应等疾病。疾病是一个复杂的生理过程,很多疾病都是上述两类因子协同作用的结果。由于追求大的养殖效益,放养密度可能会比较大,因此需注意加强疾病的预防。
在小龙虾养殖生产的过程中,防病防害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在放养龙虾种苗前,池塘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处理,就是我们常说的清塘;
二、放养虾苗时用3-4%的食盐溶液浸泡10分钟,进行虾体消毒,浸泡时可以晃动容器以便达到更好的消毒效果;
三、加强池水水质管理,定期加注新水,调节池水水质。有条件的可定期用生石灰全池泼洒,或定期泼洒光合细菌,消除养殖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有害物质,保持池水的酸碱度和溶氧水平的平衡,使水体中的物质始终处于良性循环状态,解决池水老化等问题。一般在小龙虾养殖中后期每个月施用一次光合细菌,每次用量为使池水成每立方米水体5-6克的浓度;
四、投喂的饲料要新鲜,不投喂腐败变质的饲料,在配合饲料中可添加光合细菌及剂;
五、进排水口和池埂上要设网片,严防敌害生物进入,如发现虾池中有鲶鱼、蛙、蟾蜍、水蛇、泥鳅、黄鳝、水鼠等敌害生物时,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消除;

龙虾专用水草也是养殖环境中重要的环境因素,水草生长通过光合作用可以吸收水中亚硝酸盐、氨等有害于小龙虾苗种生长的成分,从而改善和净化水质,为小龙虾苗种创造优越条件.龙虾塘口栽植水草的基本要求是:分布要均匀,品种要搭配,比例要适当,以适应龙虾生长、繁殖、栖息的需求。

四川龙虾种苗--海水龙虾如何人工养殖?
海水龙虾广泛分布于我国东南沿海的广东、台湾及福建等地,特别是中国龙虾在福建占龙虾总产量的90%以上,其次数量多的为锦绣龙虾,福建省平潭县的澳前南赖村和幸福洋村的渔民曾有养殖,并初见成效。
养殖基本条件海区常年海水比重为1.018~1.023,pH值8.0,水温达18℃~32℃,海水透明度在8米以上,周围海岸带无污染源,养殖池内水深平均2米以上,每天可进排水两次,池底为沙砾底并有石礁缝隙及人工投石的洞穴。在池外另设置网箱,作为暂养配套准备。
人造虾穴一般在室内水池中饲养的中国龙虾,由于有穴居的习性,故在水池中宜设置“人造穴”--多为石块和石板搭成,石洞的两端必须连通,既利于龙虾栖身,又能减少相互厮斗。为保持水质新鲜,采用流水饲养法为佳,即上面进水、池底出水,采用阀门控制水的流量。每隔7天~15天清池1次,将池水放干,龙虾静伏池底或缓慢爬行,清池时不必将龙虾移池外,可用橡皮管将龙虾体表积存的污物冲洗干净。
投喂饵料龙虾多在夜间觅食,偶尔也会白天摄食,饵料以低值贝类为主,或投喂冷冻小杂鱼兼对虾人工饵料,原则是少量多餐,坚持“四定”原则,即定质、定量、定点、定时。投喂总量要充足,防止苗种因食物不足引发相互残食。但也要注意搭配部分新鲜饵料,以免发生脱壳障碍,降低存活率。每天投喂一次,以下午为佳,连投两天停一天,日投饵量为龙虾体重的5%~12%。龙虾有一对坚硬的大螯,其足可自行咬碎贝壳,故投喂鲜活饵料为佳,对水质的影响也较小,如发现食物残渣要及时清除,以免污染水质,引发缺氧死虾。
刺激脱壳据养殖观察,中国龙虾在人工养殖池内每年脱壳1次~3次,小龙虾比大龙虾脱壳次数多,通常个体重200克以下的龙虾每年脱壳2次~3次,个体重300克以上的每年脱壳1次~2次,个体重300克以上的每年脱壳1次~2次,每一个脱壳周期,个体重增加50%~80%。根据龙虾脱壳个体重增加的特点,可采用化学和物理方法刺激并以多种饵料配合轮换投喂,对促进龙虾脱壳很有效果,既缩短脱壳周期,又增加脱壳次数。龙虾在阴干12小时~24小时,再放进海水中还能正常活动,脱壳受干扰时,可暂时停止,待机再续且顺利完成脱壳过程。若部分或全部附肢及尾扇断掉,可以通过脱壳活动全部恢复且个体同样增长。掌握龙虾生态特点,可不断缩短脱壳周期、刺激脱壳次数、提高成活率,提高龙虾养殖产量。
养成时间龙虾在自然海区长成商品规格约需4年~5年,在人工强化饲养条件下,只需2年左右就能达商品规格。它在自然环境中孵化的幼体,虽数量相当可观,但绝大多数是适应不了环境变化而遭淘汰,成为其他海洋动物的饵料,真正能长成大龙虾的为数极少。因此,建议采取人工育苗措施,既可大大提高成活率,又有利于增殖龙虾资源。

-/gbacdhg/-
http://www.shuichanyzjd.com